文章目录
开源Agent实践开发框架、开源大模型、生态平台……2025年,“开源”成为热词。
2月21日,DeepSeek宣布,从下周开始,他们将开源5个代码库,以完全透明的方式与全球开发者社区分享他们的调查进展。这是自1月20日DeepSeek公布了新一代开源大模型DeepSeek-R1后又一开源动作。今年以来,头部厂商纷纷加码开源模型,包括字节豆包、昆仑万维、百度文心、阿里通义千问等。
“DeepSeek让大家看到开源社区的胜利。把了不起的模型开源后,更多人得到了机会,在这个模型上做更多了不起的事情。”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表示。
开源热潮也席卷了2月21日—23日在沪举行的“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”(GDC)。业内人士表示,开源拥有“价值驱动”动向,成为行业热潮。资料和算力作为核心动因仍是行业重点突破方向。在此之时,开源打破了原有的行业商业模式护城河,更多商业实践或将百花齐放,生态平台搭建已成共识。
开源“热”:必走的道路
持久以来,全球大模型企业在开、闭源的方向上有着不同定位,围绕开、闭源的路线之争也颇为激烈。开、闭源对应两种软件开发模式——开源指开放源代码,将源代码公开发布并允许任何人查看、修改和使用;闭源则不公开源代码,只对外发布编译后的软件。
上海开源信息技术协会秘书长朱其罡认为,中国开源可以分为“DeepSeek之前”和“DeepSeek之后”。在他看来,DeepSeek的成功源于两点:一是技术极致性,代码质量与算法创新成为天然吸引力;二是社区自驱力,开发者因需求自发参与,形成“用开源反哺开源”的飞轮。社区的崛起,预示着开源正在从“运营驱动”转向“价值驱动”。
Linux基金会金融科技开源基金会技术监督委员会委员、前任全球董事安德鲁·艾肯表示:“开源透明对AI发展至关关键。”开源将提升社区凝聚力,在降低成本的在此之时,提高AI技术使用率,也将提升产业信任度。
在2025GDC这场“AI黑科技玩家派对”上,商汤面向开发者的一站式开源Agent实践开发框架LazyLLM亮相。该框架以资料为核心,支持的背后在实践开发过程中持续迭代资料,因此不断提升资料结果。“一些开源模型在很多能力上有亮点,公司也希望通过保持产品的开放性、博采众家之长,接入更多更好的模型。”商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“阶跃星辰决定继续开源,公司将在3月开源图生视频模型。”阶跃星辰创始人、CEO姜大昕透露。近期,阶跃星辰联合吉利汽车集团开源了两款阶跃Step系列多模态大模型——Step-Video-T2V视频生成模型和Step-Audio语音模型。
“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开源的意义,更希望持续贡献开源力量。”姜大昕透露,相关开源大模型发布后,不论是云厂商、芯片厂商还是生态社区等,都自发推进适配。
“我们今年1月开源的新一代01系列模型,只是第一步。”上海稀宇科技(MiniMax)副总裁刘华表示,MiniMax会继续打造开源生态,持续推出更好的多模态模型,在更多复杂场景落地实践。
“经历了多次反复思考,MiniMax最终推论是明确,开源是必走的道路。除非闭源模型能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,否则优势难以维持。即便技术取得突破,外界对其领先性的认知也难以形成共识。”MiniMax相关负责人此前对记者表示。
“尽管目前闭源在商业领域的份额仍略高于开源,但未来一两年,这一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。开源与闭源不应被视为对立的两面,而应寻找一种平衡的商业模式。”沈向洋说。
“硬骨头”:资料与算力
开源之后,资料、算力,仍是行业热议话题。
一是资料。“大模型里最难的事情之一,是训练资料。”沈向洋表示。
语料是构建和训练AI模型特别是自然语言解决模型的基础语言材料。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语料已经成为AI时代的一种核心资产。
在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CEO黄海清看来,高质量有效资料集与模型创新,为我国大模型公司和产业的“换道超车”提供了良好路径。
二是算力。“去年讨论算力基础设施时,算力需求主要来自从事大模型训练的企业和金融行业的企业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,训练这些大型模型的成本往往难以承受。”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书霖表示,从长远来看,训练需求将持续增长,推理需求或将迎来更大的爆发。
业内人士表示,提高算力利用效率仍是发展关键。目前,各方都在推进AI大模型与多元场景的融合,推进国产适配。
“DeepSeek等大模型在全球范围内的爆火,进一步激发了各行各业对于低成本、高效率的AI需求。”中科曙光称,针对“算力即生产力”的动向,结合AI大模型在多元场景的实际需求,中科曙光发布DeepAI深算智能引擎,支持的背后基于新一代国产AI异构加速卡的框架/组件功能适配。
优刻得表示,公司云平台已广泛完成各类国产芯片的适配工作,达成目标从芯片、服务器到云平台核心代码的自主可控,在图像生成、智能客服等高并发场景中,大幅提升推理任务时的资源利用率。
“未来,优刻得将加强在计算、存储、网络等基础领域的研发投入,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,并积极探索AI与云计算融合的创新场景,以完善的智算产业链生态,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。”优刻得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下一个“核爆点”在哪里?
大模型商业化价值如何体现?
头部大厂云基础设施软件研发负责人梳理大模型商业模式时发现,有的“卖铲子”,有的通过服务来获利,有的通过API的调用盈利,有的将模型落地到企业、做私有云部署,还有的接入开源大模型,加大产品附加值。
“原来是算力公司与大模型公司共建商业模式,打造商业‘护城河’。现在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把护城河‘拆了’,这就催生出不同的商业模式。”业内人士表示,如果商业大模型的使用成本极低,大模型将达成目标规模化实践。在这类情况下,商业实践将百花齐放。
大模型快速发展、商业实践不断探索,谁决定了大模型产品的上限?
一是大模型从业者的“攻坚”技术。“底层模型的一次重大迭代,对产品带来的优化结果会远超工程达成目标层面。”刘华表示。
年轻人才成为关键。“在大模型研发的底层框架飞速迭代的前提下,聘用年轻调查员并给予充分授权,让他们敢于尝试新思路,用充沛算力做大量实验,才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大模型迭代的方向。”刘华称。
未来,“当大模型在专业领域拥有专业人士水平以后,新的产品形态就会到来。该产品形态应该是AI Agent,它能主动帮助人类解决困难,在复杂场景中落地,真正提高生产力。”刘华说。
二是行业争相突围实践。“真正拿到基础模型后,实践开发更为关键。到了后期,关键还是在场景。”业内人士表示。
商汤相关负责人表示,随着AI技术不断迭代,AI商业化最终推论是落脚点还是在客户价值。如何更好地服务C端用户和B端用户尤为关键。
不论是技术突破,还是实践突围,生态合作已成为行业共识。不同企业纷纷搭建生态体系。
阶跃星辰将智能终端Agent视为大模型技术落地的核心突破点,并与吉利汽车集团、千里科技、OPPO、智元机器人等企业合作,重点布局汽车、手机、具身智能、物联网等关键实践场景。
近日,MiniMax智能硬件产业创新联盟成立,该联盟由MiniMax携手鸿合科技、惟一智能、全志科技、鱼亮科技等多家企业共同发起,旨在推动多模态大模型与智能硬件的深度融合,助力产业升级。
“未来应对飞速发展的全球化场景,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单靠某一家公司满足需求,而是要借鉴开放平台精神,让更多合作伙伴加入进来。”鱼亮科技CEO廖奎华表示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大发黄金版国际官网app,本文标题:《英超联赛官网投注指南, 》